大肠癌的辅助检查手段包括粪便隐血试验、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、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血清癌胚抗原(CEA)检查等。其中粪便隐血试验对大肠癌的诊断虽无特异性,但方法简便易行,可作为普查筛检或早期诊断的线索。
隐血是指消化道出血量很少(每日出血量<5ml),而肉眼见不到粪便颜色改变,并且粪便涂片显微镜检查也未能发现红细胞,而需要用其他间接的方法才能证实的出血。隐血试验指用化学和免疫学的方法证实微量血液的试验,其原理是检测粪便中的血红蛋白。隐血试验在临床诊断、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均有重要的意义。
隐血试验有化学法和免疫学法两种。化学法包括邻联甲苯胺法、联苯胺法、愈创木酯法等。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胶体金法等。化学法易受动物性食物和生食蔬菜以及某些药物的影响,为了避免食物药物因素引起的假阳性及假阴性,患者进行隐血试验3天前,应禁食影响试验的肉类、有关蔬菜、水果和暂停服用有关的药物,如维生素C及其他具有还原作用的药物等。免疫学方法不受肉类、新鲜蔬菜、水果及有关药物的影响,因而不需控制饮食。但当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,粪便外观明显呈柏油样时,该法隐血试验反而为阴性反应,即假阴性;而且某些正常人服用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后,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。
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除了见于大肠癌之外,还见于消化道出血、药物致胃黏膜损伤(如服用阿司匹林、吲哚美辛、糖皮质激素等)、肠结核、Crohn病、胃病(如胃溃疡、各种胃炎)、溃疡性结肠炎、结肠息肉、钩虫病及大肠癌之外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等。
粪便中带有微量的出血是早期诊断大肠癌唯一可查出的异常指标,所以粪便隐血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粪便标本的采集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,盛粪便标本的容器应清洁、干燥、有盖。应取新鲜粪便标本,选取含有粘液、脓、血等病变成分的标本,外观无异常的粪便须从表面、深处等多处取材,取3~5克粪便送检。不能采集便盆或坐厕的粪便作送检标本。粪便标本应避免混有尿液、消毒剂及污水等杂物。
美国消化病协会提出:筛检大肠癌的顺序为:年龄>50岁者,所有无症状和无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的人,每年做1次粪便隐血检查,如果试验结果阳性,即推荐做全结肠和直肠镜检查,或做双重对比钡剂灌肠或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。我国对40岁以上者,特别对人群中有危险因素(如有慢性结肠炎或慢性腹泻史、家族癌症史、盆腔放射治疗史或肠息肉)者作为主要普查对象,用粪便隐血试验进行筛检,必要时作直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,争取早期发现大肠癌。
文章来源:《抗癌之窗》 2008年06月刊 总第14期 18页